统计方法体系及其应用研究
统计方法体系是指统计数据收集审核、加工处理、汇总整理的方法与形式。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统计方法体系也进行了重大调整和改革,破解了改革中统计方法体系出现的难题。但是,还存在着统计方法之间的衔接不紧密,调查数据准确性、完整性受到影响,不能满足各级领导决策需求等问题,需加强统计方法体系的研究。 一、统计方法体系的形成与发展 统计方法体系随着经济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的确立而形成,与经济社会的管理体制相应适,并且随着经济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与发展而发生变化。 (一)计划经济时期的统计方法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国家的经济管理体制基本是照搬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管理模式,即计划经济的管理体制,而且实行了30多年计划经济管理体制。计划经济体制下,我们国家的统计是部门负责全行业统计,企业单位主管部门直接管理企业的人、财、物及生产。企业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均按计划进行,由主管部门直接对企业单位经济活动数据统计汇总,并报送综合统计部门。比如流通领域,有商业厅(包括餐饮服务公司)、粮食局、供销社、外贸厅、水产局、医药公司、新华书店、汽车配件、农机公司等,这些部门基本包含了全社会的商业活动,这些部门汇总本部门主管企业的购进、销售、调拨、出口、库存以及餐饮服务企业营业额数据后报综合统计部门,综合统计部门汇总各主管部门数据,就是全社会的流通、贸易、餐饮等统计数据。 工业统计由冶金、化工、轻工业、重工业等企业主管部门直接对企业经济活动数据汇总,企业统计数据包括产品产量、销售、库存、生产能力等,首先报企业主管部门汇总,再报综合统计部门进行汇总,即为全社会工业统计数据。 农业、牧业统计,播种面积、粮食产量,牲畜生产情况,由生产小队起报,逐级汇总上报农、牧业主管部门后,报综合统计部门。 综上所述,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方法体系是“全面报表、综合汇总、逐级上报”。即政府主管部门以全面报表形式,向所属主管企业单位收集统计数据并汇总后,报政府综合统计部门,由政府综合统计部门汇总各主管部门综合数据,即是全社会的经济活动统计数据。 全面报表、综合汇总的统计方法体系,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下,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国民经济发展规划的制定提供了大量统计数据,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计划经济体制下统计方法体系的特点: 1.计划经济体下的政府统计方法体系适应计划经济体制管理需要,部门面对企业单位统计汇总,政府综合统计再进行综合汇总部门统计数据,统计构架层次分明,任务明确。政府部门统计、政府综合统计构成政府统计两大主体,共同完成政府统计任务。 2.计划经济体制下是按计划生产,按生产计划统计。计划经济国家计划无所不包,大到钢铁粮食棉花布匹等,小到油盐酱醋、纽扣等统统纳入计划;计划经济靠行政手段调控经济,国家调控企业生产,企业的人财物权、生产产品、生产多少,都由国家计划调控。所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统计基本是计划执行进度统计,计划完成情况统计。计划目标多少,企业最终完成多少,统计数据基本是多少,为制定计划服务。 3.计划经济国有经济一统天下,经济成分单一,统计分组简单,但为了适应计划经济管理需要,统计指标多、细、全,经济活动、资源流动情况清晰,统计数据准确可信。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统计方法体系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给祖国大地吹来了改革春风,开启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历史进程,开始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管理体制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从而使统计对象从数量上、经营活动形式上发生了重大变化,给统计方法体系带来了历史性挑战,强烈推动建立新的统计方法体系,推动统计方法制度的改革。 1.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使统计对象数量成倍增长。一是计划经济按计划组织生产,市场经济运行机制是价格、利率、税收等作为经济调节手段。二是调节经济的手段不同,计划经济主要靠行政手段,市场经济靠的是经济和法律手段。经济发展要求建立公平的市场环境,一切经济主体之间的利益用经济法律手段进行调节。三是调节的方式不同,计划经济是国家调控企业,企业的人财物权、生产产品、生产多少,都由国家控制。市场经济是市场引导企业,企业按照市场需求空间自行组织生产销售,市场决定这企业的生存。四是所有制结构不同,计划经济结构单一,市场经济所有制结构呈多元化。五是利益分配机制不同,计划经济是平均主义,大锅饭,后者是注重效率,以经济效益为分配机制,多劳多得,效益好多得,反之少得。 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化,焕发了企业活力,激活了企业发展要素,再加上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巨大的市场需求缺口,给企业发展带来了巨大动力,使企业数迅猛增长,在一定时期内,随着经济发展量的扩张,统计对象成倍增长,对统计方法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 2.政府机构改革,撤销企业主管部门,综合统计部门直接面对众多企业单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改革,发挥市场的作用,激发企业动力,给企业松绑,我国政府机构改革当中,先后撤消了企业主管部门。使企业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成为相对独立的经济实体,独立组织生产经营。有些部门虽然没有撤销,但职能发生了转变,只进行行业管理、政策管理,不再直接管理企业。还有一些部门,根据市场经济体制管理需要,成立了联合会、行业协会、集团公司、总公司等,成为一个行业的行规政策管理单位或行业经营主体,如电力、电信、铁路、民航等行业。充分发挥了市场在经济发展中生产要素的配置作用,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统计调查单位成倍增长,这就给统计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难题。综合统计部门由过去面对主管部门汇总,一下子要面对成千上万的企业单位,给综合统计部门带了巨大的压力,统全统准的问题成为统计部门面临的巨大难题,至今仍困扰着统计工作。只有进行统计方法体系改革,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政府统计方法体系,才能解决统计面临的难题。 3.改革使经济发展迅速,统计对象程多元化,面对经济现象更加复杂。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市场主体多元化、投资主体多元化、经济利益多元化,经济成份构成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很多新的经济文化现象,产生了许多新的行业,服务业的发展现状体现的尤为明显。这就给统计带来巨大的挑战,企业主管部门已经撤销,只有铁路、民航,金融、电信、电力等国家垄断行业统计范围达全行业,有些部门的统计范围没有管理到全行业,只统计本部门直接管理的部分,比如教育,卫生、文化等部门。其他众多行业的统计均由综合统计部门直接面对统计对象。显然改革开放前的统计管理体制已完全不适应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很多行业难以掌握全行业数据,统计的任务与力量出现了巨大矛盾,所以需要建立新的统计方法体系,解决统计工作面临的难题。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统计方法体系的形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运行机制发生了重大变化,统计调查任务与统计工作条件产生了重大矛盾,新的适应社会主义经济管理体制的统计调查体系还没有建立起来,面对迅猛增加的统计调查单位,不可能再采用全面报表的方法收集经济社会发展统计数据,统计的人力物力明显不足,不能支撑全面报表的统计方法,经济社会发展倒逼统计方法必须改革。一个重大的统计课题摆在了统计人面前。一代统计人经过缜密思考和调查研究,借鉴国内外统计方法理论成果及应用经验,在上个世纪90年代,形成了新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即“以普查为基础,以抽样调查为主体,以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科学推算等调查方法为补充,搜集整理经济社会发展统计资料”。 新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是我国统计史上的一个重大改革,缓解了经济迅速发展形成的统计调查任务与统计人力、物力、财力之间的矛盾,解决了社会统计需求与有限统计能力间的矛盾,统计工作突破了经济社会发展进程中遇到的巨大难题。新的统计调查方法体系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决策做出了巨大贡献。 二、统计方法体系的运用 在我国全面调查仍然有着扎实的基础,企业单位也比较熟悉全面报表的统计调查形式,因此,全面调查仍然被广泛的使用,抽样调查经过20多年的运用,已经被人们广泛认识和接受,在一些领域占据了自己的位置,在统计数据搜集加工处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全面调查方法的运用 目前,全面调查在我国的统计调查中,仍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周期性的大型普查均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进行,农业普查、人口普查、经济普查,都采用全面报表的方法进行普查。年报定期统计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和餐饮企业、有资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一定数额以上的投资项目统计、达到一定标准的服务业企业统计,都是采用全面报表的形式调查统计。大多部门统计也都采用全面报表形式。所以全面报表的统计形式应用仍比较广泛。 (二)抽样调查方法的运用 在我国国民经济统计调查中,抽样调查方法的运用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之后应用逐渐多起来。主要在农产量调查、城乡人民生活调查、消费物价指数调查、零售物价指数、生产价格指数、规模以下工业企业、限额以下商业餐饮企业、规模以下服务业生产经营情况统计均采用抽样调查统计。 三、现行统计方法体系存在的问题 现行统计方法体系,虽然解决了我国改革中统计工作出现的难题,为决策、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宏观统计资料,反映了经济、社会、科技的发展与进步,但是还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不能满足各级决策需求 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五级政府管理体制,层层都有管理决策需求,而抽样调查是遵循大数原则方法,只满足省、市、自治区级和国家级统计数据需求,比如粮食产量等,抽样调查方法从技术上不能满足层层决策统计信息需求,造成基层统计数据断层,行业数据不完整。 (二)统计方法间不衔接 主要体现在普查与抽样调查的不衔接上。普查没有真正起到基础性作用,普查没有真正做到为其他调查(特别是抽样调查)提供基础资料。经济普查年份与常规调查方法不衔接,常规调查“四下”企业使用抽样调查推断总体数据,普查年份用普查方法调查取得“四下”企业数据。由于方法的不衔接造成普查数据与常规调查数据的不衔接。 (三)抽样框更新不及时 只有在普查时才能彻底清查一次企业情况,企业基本情况数据库才能彻底更新一次,平时的增减变动维护不能完全反应企业总体的变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推断总体数据不十分准确。 (四)样本数据质量不高 由于小型企业大多注重经营,财务核算不健全,统计资料不完整,再加上统计法制观念淡薄,与统计部门配合程度不高,直接影响样本的统计数据质量。 四、科学使用和完善统计方法体系 现行统计调查方法体系,经过20多年的实践和运用,已经比较完善了,解决了我国统计遇到的难题,不失为科学的统计方法体系,但是还需进一步完善,并增强实施的科学性。 (一)完善抽样框,保证总体数据准确 抽样框在普查的基础上,至少一年要维护一次,及时增加新企业,剔除倒闭消亡的企业,及时标注停业、歇业、转业企业的信息,保证总体抽样框的客观性。同时建立在乡镇维护单位名录库的机制,充分发挥基层统计机构的作用,达到一年维护更新一次,保证抽样框的质量。 (二)转变观念,简化普查指标 多年来形成了普查就是什么都要全面调查,指标越多越好的观念,什么都想查清楚,结果什么都查不清楚,其结果适得其反,经济普查尤为明显比。所以,要转变观念,简化普查指标,普查只调查主要指标,重点查清调查单位的基本情况,查清总体结构规模,其他问题用抽样调查结合重点调查、典型调查推算取得。 (三)科学运用调查方法 在统计调查中,要真正体现普查为基础,抽样调查为主体,重点调查、典型调查、科学推算为补充的原则,就要科学组织统计调查,正确使用统计调查方法,才能达到普查与抽样调查方法以及其他调查方法的有机衔接,才能发挥统计调查方法的整体效率。比如:常规调查与普查的衔接,实际就是普查与抽样调查的衔接,普查为抽样调查打好基础,为与常规调查衔接做好准备,在获得完整调查总体的情况下,用抽样调查的方法推断出总体总量数据,然后用普查的行业结构比例推断分行业数据,是完全可行的,省时省力省经费。对于增加值核算资料,再用一次性重点调查或典型调查,调查样本的财务情况,科学推算费用构成、成本比例,作为增加值核算以据,也是完全可行的。这样就不会出现普查数据与常规调查数据不衔接的情况。 (四)保证样本数据真实 抽样调查群体为“四下”企业,很多小型企业与统计配合程度不高,企业核算资料不健全,大多没有专职统计人员,统计法律意识比较淡薄,所以要加强样本单位数据审核,加强统计法律法规的宣传普及,加强督促企业统计基础建设,加强基层统计人员培训,保证样本数据的准确。 (五)严格规范抽样调查活动,减轻基层负担 要严格规范抽样调查活动,理顺基层抽样调查工作渠道,明确基层统计工作任务,减轻基层负担。按照国家统计工作分工,“四下”企业抽样调查由调查队系统负责,以省级为总体,其抽样活动应在设有调查队的旗县(市、区)开展调查活动,盟市、旗县(市、区)再组织本地区的“四下”企业调查时,不至于发生重复调查的现象。在设有调查队的旗县(市、区)的调查样本数据,可以共同使用,样本仍不能满足调查需要的,再扩大样本,避免重复调查,减轻基层负担。 责任编辑:张晶
上一篇:提升实体经济企业人才竞争力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