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影响公路建设发展的一些问题、矛盾和存在的困难逐渐暴露,改革任务仍然艰巨。面对机遇和挑战,公路交通部门要进一步实现量的增长和规模的扩大以及质的提高,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 落实交通政策和行业技术进步,走规模经济和集约化管理发展道路,加强县乡公路的养护管理,做好养护工作,以更好地促进公路交通事业在新形势下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县乡公路养护管理存在的弊端
养护管理体制机制问题
养护管理运行机制不完善,部分县级公路管理机构及其下属单位职责不明确,工作效率低下,又缺乏有效的绩效考核机制,一些管理制度流于形式。
养护管理资金供给问题
目前,县乡公路养护体制的矛盾焦点,集中反映在养建资金收支矛盾上,而养建资金收入减少主要是政策原因,公路资金分配不合理,存在资金截流、挪用、挤占现象,县级交通主管部门无能为力;支出方面的问题,如:人员经费太大、养护资金使用效率低、管理费用膨胀等,都与现行的公路管理资金问题有关。
养护管理内容设定问题
截至目前,符合公路养护管理特点的全国性或地方性统一的养护定额与技术规范尚未出台,养护工程费用支出缺乏严格的考量标准,随意性较大;养护质量的考核仍然不达标,盲目追求短期效益,造成越养越糟,不能满足公路全方位养护的要求。
养路机械使用配置问题
由于公路养护部门不同于专业的施工企业,养护施工常常受时间和季节等各种因素的影响,工作任务时断时续,各类机械设备的使用率不高,大量机械设备时常处于闲置状态。机械设备的闲置,不仅造成了大量固定资产的积压,而且造成了资源的极大浪费。而另一方面,许多公路施工单位的现有设备根本无法满足施工需要,他们对施工设备的需求量很大。
影响县乡道路养护发展的因素与分析
做好县乡道路的养护管理工作,促进县乡道路健康有序发展,要从健全管理机构、县乡道路的设计、养护施工方案优化选择以及资金筹集等几个方面综合考虑。
县乡道路管理机构
自2003年开始,大部分省份启动“村村通”公路工程,掀起了我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乡村公路建设高潮。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发展与磨合,我国形成了新形势下县乡公路管理模式,即省、市、县、乡(镇)四级较为成熟的管理模式,各级县乡管理机构通过一定的政策调节推动主体加强县乡公路建管。
根据目前我国交通主管部门的职责划分,县级管理机构负责县乡道路的日常养护管理,村道的管理和养护工作,由乡级人民政府参照《公路安全保护条例》的规定执行。人员编制实行定人、定额管理,按照管养里程的多少配备人员,由财政、交通局、各镇按照一定的比例拿出公路养护专用资金,资金统一县级管理机构管理,形成交通部门有监督、各镇有专人负责、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管理机制,改变了以往机构重叠、职能交叉的公路管理现状,保证县乡道及村道的及时养护。然而,这种管理模式仍带有计划经济的色彩,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难以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创新养护管理模式,建立长效养护管理机制是当前摆在县乡养护管理者面前的头等大事。
县乡道路的设计与施工
做好县乡道路的养护工作,应该摆正设计、施工与养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只有正确认识和处理好设计、施工和养护三者之间的关系,做到有机地结合和统一,不偏不废,才能保障县乡公路工作的全面发展。设计、施工阶段控制的好坏,对后期的养护管理将起到很大的影响。县乡道路的技术等级低,一般不根据交通量、弯沉值进行系统的设计,而是根据传统的经验来组织施工,这样就造成了不同交通量、荷载的县乡道路修建的标准一样,有的保守有的不能满足要求,既不科学又不合适,必将对后期的养护管理工作产生影响。此外,施工单位的素质高度、责任心的强弱将直接决定工程的质量好坏,也间接影响到后期的养护工作。
县乡道路的养护施工
县乡道路的车流量少,交通组成上以轻、中型汽车及拖拉机、三轮车为主,不存在国省道干线公路出现的常见病害。我国低等级道路设计大部分为半刚性基层+沥青混凝土(沥青碎石)面层结构。一般而言,干缩裂缝、反射裂缝、龟裂、坑槽是这类结构设计道路最容易出现的病害。低等级的公路养护,重点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路面裂缝的处理;二是路面龟裂、坑槽的处理。
上一篇:公路施工质量管理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