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市场影响力的界定及分类
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和数字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中国电影产业化改革成果卓著,市场容量不断扩张,票房收入、观影人次、银幕数和影院数等关键指标都呈几何级数增长,随之而来的则是大量资本的涌入和就业人数的不断增加,越来越多的中国电影人走上国际电影舞台,越来越多的外国电影公司跨入国门寻求合作,中国电影市场日渐成为全球增长幅度最快、充满无限想象空间的电影市场,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那么,中国电影市场究竟影响着谁,其影响力又如何等问题也成为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 影响力的定义
影响一词起源于《书·大禹漠》中的:“惠迪吉,从逆凶,惟影响。”意为:顺着道理做则得到吉庆,逆着道理做则得到灾祸,如影随形,如响应声。《辞海》中对于“影响”二字的解释是对别人的思想或行动所起的作用。[1]现在,影响的内涵已被广泛采用到各个学科和理论中,并被进一步阐释为影响力。关于影响力的定义,不同学科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给出了不同的定义,主要集中在3个学科方向,即心理学、传播学及经济学。
站在心理学的角度,影响力(Influence,power)是指特定个体或群体对其他个体或群体的活动或意识产生影响的能力(Emerson,1962;Edwin,1973;Joseph C.Rost,1993)。影响力的发出者是个人或特定群体,收受者是与其同类的个人或特定群体。研究的重点是解释影响力的形成机理以及影响到影响力发挥的个体内在因素。当然,影响力不仅存在于个体与个体的人际交往中,企业、政府、社会组织等作为行为主体同样能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影响力这一概念逐渐被其他学科所借用,其中较有代表性的就是传播学和经济学。
事实上,媒介影响力的研究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来的传播效果研究。这一领域的研究主要围绕传播行为对他人和周围社会的影响及其所引起的客观结果展开。但是,第一次明确地从传播学的角度提出“影响力”这一概念,则始于2003年喻国明《关于传媒影响力的诠释——对传媒产业本质的一种探讨》一文的发表。喻国明认为,影响力是一种控制能力,这种控制能力表现为影响力的发出者对于影响力的收受者在其认识、倾向、意见、态度和信仰以及外表行为等方面的控制作用。[2]由此可见,媒介的影响力是一个相对概念,是单一媒体对于受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和行为等方面发生改变的能力。更通俗地说,媒介的影响力体现在它能够在多大程度上使得受众的倾向、态度、信仰、消费行为以及社会行为等发生改变。影响力的发出者是单一媒体,收受者则是广大受众群体。研究的重点则是媒介影响力的评估。
而在经济学理论研究中,各国学者相继提出了市场力、市场势力、市场影响力等概念用以判定企业是否出现垄断行为。例如市场力是指改变市场价格使之偏离市场充分竞争情况下所具有的价格水平的能力。[3]而市场影响力(Market Influence)则是英国电信管制局Oftel(the Off i ce of Telecommunications)提出的一种市场地位概念,为了约束居于市场主导地位运营商的行为,防止电信网中出现反竞争行为,使新兴运营商有公平介入的机会,促进有效竞争。[4]通俗地讲,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影响力就是企业对于市场价格的控制和改变能力,进而影响竞争格局。如果一家企业能够通过控制其产品的市场价格从而有效阻止其他竞争者,那么这家企业就是具有市场影响力。从这一角度来看,市场影响力是一个状态概念,对于这一影响力的研究多应用于较为典型的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或者垄断市场的分析中。
二、 电影市场影响力的概念界定
中国电影产业从2002年改革至今,发展速度极快,新老企业交替上升,我国电影产业尚未形成垄断或者寡头垄断市场,因此,纯经济学意义上的影响力分析并不适用。此外,电影产业隶属于大传媒产业,具备传媒的一些特点,因此,在概念的界定方面更多的借鉴传播学的分析视角。
事实上,电影市场影响力的内涵非常广泛且模糊,影响力的发出者可以是一部电影,一家企业,也可以是整个电影市场。而不同的发出者则会影响到不同的群体,例如电影观众,社会舆论,其他相关行业等等。因此,要想厘清这一概念,首先要从影响力的发出者入手,分别对其进行界定。
(一)电影作为影响力的发出者
从产品层面而言,电影是一种文化产品,人们在对其进行消费的同时获得的是精神上的满足和愉悦以及情绪上的共鸣和宣泄。因此,电影的影响力就表现在某一部电影对受众的思想、行为等方面的改变能力。在这一层面上,电影产品是影响力的发出者,受众是影响力的接受者。具体而言,电影的影响力又可以分为电影的市场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