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个村民要求集体改姓,拿出家谱为由,并说出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行事要光明磊落,清者自清。姓是不可轻易更改的:改了姓就没有资格入自家祠堂,灵魂就会四处漂泊,无处可依。虽然这只是个迷信的说法,但每个人对自己的家姓总怀着一种敬重之情。
然而,有这样一个江苏泰州的吴姓家族,突然对世人宣称自己是灭元功臣张士诚的后代。这其中又有什么波折与秘密?
说起张士诚,那必定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典的农民起义事例之一。1321年,张士诚出生在江苏盐城的一个平穷家庭中。为了养家糊口,张士诚和他的四个兄弟一起在白驹场的官盐川上靠撑船运盐维持生计。
那时的张士诚“少有膂力,负气任侠”,不仅活儿干得好,而且为人仗义,就算自己家中眼看着快米缸见底,也会为遇到困难的乡邻施以援手。渐渐地,张士诚在当地人们心中树立起了很高的威望。
元朝末年,朝廷腐败,入不敷出。为了满足统治者们的需要,官员不断提高税收和盐价。而地处东南沿海的盐民,因为盛夏时期的台风侵袭,导致田地盐碱化,无粒可收。为了谋得生计,张士诚兄弟和几个同乡壮着胆子做起了贩卖私盐的营生。
然而,白驹场收盐的富户仗着他们身份低微,又是干着违法的事,于是常对盐民拳脚相加,克扣盐钱。张士诚忍无可忍,最终谋合了十余盐民,在一个月黑风高之夜将欺凌乡民的富户乱棍打死,并将所得钱财分给乡民。
张士诚这一所为极大鼓舞了民心。在人的大力推举下,以张士诚为首领的江浙义军不久就攻下了泰州。1353年,队伍越发壮大的张士诚一行攻下江苏高邮,杀死了高邮知府李齐。自此,张士诚自拥为“诚王”,国号“大周”,后人称他为吴王。
世人皆知,元朝的溃败是由多处起义军共同攻打下的结果。其中,以朱元璋,陈友谅和张士诚最为出名。坊间传有“友谅最桀,士诚最富”一说。的确,在富饶江南起家的张士诚拥有着充足的资源与家底,与元军的作战中他也功不可没。可令他没有想到的是,自己的称王历史只能如昙花一现般短暂。
各路起义兵四分天下。张士诚自然占据着江南一带的风水宝地,而另一边,朱元璋的明军也将领地扩张到了张士诚的隔壁。反观张士诚,在生活安定后,竟然将心思放在了吃喝玩乐上。而他的弟弟和手下,更是贪敛钱财,过着骄奢淫靡的日子。
对于战事,张士诚也无心参与,每每用封地和财宝打发手下的将士去打仗,将领们也只是去前线军营饮酒作乐。就算兵败逃回,张士诚也不做过问。
这样的张士诚,必不是来势汹汹的明军的对手,更何况他们的头领是战略多端的朱元璋。1366年,朱元璋带领的明军一路高歌猛进,攻下了张士诚领地的多个重要城池。
一开始,朱元璋派人给张士诚送信:“从古至今的英雄豪杰,应该以顺从天意,民意为先。你如今的所作所为要三思而后行,当心被天下人所耻笑。”然而,张士诚始终不肯开城投降。
不久,张士诚的弟弟张士信兵败,他本人也被明军所杀。丧亲失地的张士诚仍旧顽强抵抗,亲自指挥城中剩余士兵抵御明军。然而,就算张士诚最后如何挣扎,也无法改变他被灭国的事实。
张士诚自己也死于战役之中。而他真正的死因,历史众说纷纭:明朝的官修史书《明太祖实录》写到:“士诚自缢而死”;永乐年间的《记事录》记载到:“(朱元璋)令卫士抗(张士诚)于笪桥, 御杖四十而死”;元朝遗民舒頔的《悲姑苏》中指出,张士诚被明军“弦颈而死”……
十庙钟山黯夕阳,一龛犹自祀张王——张士诚是灭元队伍中不可或缺的力量。他本人也曾经有过大批忠诚的追随者,包括施耐庵,罗贯中这样的贤能之士。可令人惋惜的是,他的骄傲自大与朝秦暮楚终究毁了他自己一手创立的王朝。
张士诚的夫人刘氏是一个聪慧冷静之人。当明军兵临城下之时,刘氏抱着两个孩子对张士诚说:“君勿忧,妾必不负君”。原本以朱元璋的心性,这两个孩子作为张士诚唯一的后代,自然是不可留于世上的。可仅张士诚的死因就如此不明确,更别提他的孩子到底是何种结局了。
上一篇: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10万亿元!这意味着什么?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