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埔深化镇街体制改革:统一设置事业单位,用人
南都讯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这是基层工作的真实写照。基层是党和政府服务群众的最后一米,但一直以来,镇街工作千头万绪,时间紧、任务重,基层工作人员常常疲于奔命,却仍感觉许多事情做不完、做不好。
“法律法规授予的权限不够,就像‘小马拉大车’。”“许多事情‘看得见、管不着’,只能沟通协调、层层上报,不能第一时间处理问题,只能干着急。”“各部门都给镇街下达人员指标,但由于安排和人员配备不合理,导致工作忙闲‘两重天’。”这是不少基层工作人员的感受。
针对这些问题,黄埔区出台《广州市黄埔区深化镇街体制改革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实施方案》等多个文件,打出政策“组合拳”,积极推进镇街体制改革,一体化推进机关、事业单位、聘用人员改革改革,构建权责一致、运行高效、保障有力的基层管理体制机制,让镇街获得更多发展动能。
黄埔区穗东街工作人员向居民群众普及垃圾分类知识。
党建引领
推动指挥管理权限和编制力量下沉
基层资源统筹能力弱、权责不一致是导致镇街“指挥不动”的一个重要原因。为此,黄埔区本轮街镇体制改革打出以健全党的全面领导制度为着力点的“第一拳”。
“在镇街党(工)委设立综合治理委员会、公共服务委员会等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平台,各类组织、各项工作在党(工)委的全面领导下各司其职、各尽其责。”黄埔区委编办主任黎集慧介绍,除了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派驻镇街机构与镇街综合执法办公室综合设置外,其他实行派驻体制的机构,全部纳入镇街统一指挥协调的工作平台,由镇街党(工)委统一指挥协调辖内所有力量,并赋予对派驻机构人员工作考核权和负责人任免征求意见权。
“大党工委制度为街道各驻点单位提供了一种横向联系。有了这个制度,就可以把各单位的党工委书记都请到一个桌上,群策群力实现‘1+1大于2’的效果。”联和街组织办负责人徐茂杰这样评价。
与此同时,“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党建工作也在纵向发力。以本轮改革为契机,黄埔区持续擦亮“党建+”黄埔品牌,深入推动“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工作,建立健全覆盖区、镇街、村(社区)三级的基层社会治理体制。目前,全区2600多个党组织,156个党群服务中心、43000多名党员深度融入平台,综合执法、重点工作、重大项目、民生服务、应急处置等六大重点领域的61个事项纳入“有呼必应”问题清单,推动基层民生问题迅速解决。
改革的另一个重头戏是进一步向镇街赋权赋能,将有关区级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充分下放镇街,推动集中精力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促经济发展。
“权限下放到镇街后,摆脱了以往‘个大衣小’的情况,镇街权责相对统一,真正把发展的‘金钥匙’交到了镇街手里。”黎集慧介绍。此外,黄埔区还将按照镇街面积人口辖区企业数、征拆任务按比例、分阶梯将一批行政执法专项编制分配至各镇街,进一步充实镇街的人员编制力量。
统筹平衡
事业单位设置兼顾共性与个性
黄埔区本轮街镇体制改革的“第二拳”,打向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编制配备不充分、不均衡的问题。
“改革之前,存在不少‘麻雀型’事业单位,规模小,力量也很单薄,干部成长平台空间受限。另外,有的事业单位现在已不适应时代发展,也需要重新整合。”黎集慧介绍,此次事业单位改革,全区上下一体,垂直到底,较好地解决了区内长期存在事业单位设置不均、编制配备不平衡的痛点。在机构设置上,变线条设置为综合设置,推动基层治理和服务重心向基层下移。全区各街道统一设置5个事业单位,镇设置6个事业单位。
街道统一设置综合服务中心、综合保障中心(挂“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中心牌子)、退役军人服务站3个事业单位,镇统一设置综合服务中心、综合保障中心(挂“令行禁止、有呼必应”指挥中心牌子)、退役军人服务站和农业农村技术服务中心4个事业单位,另外镇街因地制宜综合设置2个事业单位。
其中,综合服务中心整合基层线上线下各类公共服务资源和事项,建立“政务服务一平台”;综合保障中心整合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应急管理等信息平台,将“令行禁止、有呼必应”基层治理改革进一步向下延伸,打造“指挥调度一平台”。
在编制配备上,黄埔区不实行“一刀切”,而是根据每个镇街区域面积、常住人口、经济体量、重点工作等要素,综合测算镇街任务量,重新统筹编制资源,分档次阶梯配备各镇街事业编制。同时,将市下达及区盘活收回的事业编制增配到镇街,推动事业编制资源向基层倾斜,进一步夯实基层发展根基。
上一篇: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成果落地生效 多重红利持续释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