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体制改革

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特征与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进入新世纪党中央确立“以人为本”和“以人民为中心”的经济社会发展理念以来,我国的社会政策得到了较快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矛盾,我们需要积极稳妥地发展社会政策。本文拟借鉴国际上社会政策发展的一般经验,立足中国实际,对我国社会政策发展的“自性”特征及发展前景做一些分析。

社会政策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社会政策的提出及基本涵义

要研究我国的社会政策发展,需要参考和借鉴国际经验,因为社会政策是现代社会的产物,我国是经济社会现代化的后来者。社会政策产生和发展的一般历史不是本文的研究对象,但是我们还需要对社会政策发展的基本历程和社会政策在不同国家、不同发展阶段的内涵做些分析,因为这与本文力图阐述的我国社会政策的“自性”相关。

从国际上看,社会政策的产生和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1601年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的颁布,当时并没有社会政策的概念,但是英国政府、教区承担了对贫困者、流浪者实施基本救助的责任。政府和社区的救助行为有对贫困者、流浪者进行管制的目的,但是客观上也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这些贫困者、流浪者,使之免于丧失生命的威胁。

社会政策概念是德国经济学家于19世纪80年代,基于德国出现的严重的劳资冲突、工人运动的快速发展而提出的,它是要通过政府制定政策,对工人施惠而减少工人的反抗情绪,实现社会公平和社会稳定。正如德国社会政策学会重要创始人瓦格纳(Adolf )1891年在其《社会政策、财政政策、租税政策》中所申明的,社会政策就是要把分配过程中的各种弊害,采取立法及行政手段,以争取公平为目的而加以清除的国家政策。20世纪50—70年代,英国的社会政策研究得到了长足发展,对社会政策也有狭义和广义的理解。狭义的社会政策被看成是与政府有关的、增进公民社会福利的政策;广义理解是通过再分配来满足人们的那些无法或不能通过市场来满足的一系列物质和社会需求,向人们提供必需的、没有歧视的服务,促进社会整合。再到后来,社会政策的内容和功能得到进一步扩展。可以说,社会政策概念的内涵与功能是根据各国面对的民生问题、社会问题和社会进步的理想而确定的。

(二)社会政策的基本属性——自性

我国要推进社会政策实践发展,进行社会政策研究,离不开对发达国家已有的社会政策实践和社会政策研究成果的借鉴,这就有一个社会政策的“自性”即其基本属性问题。社会政策的“自性”并不是发达国家提出的问题,而是我国学者在讨论社会政策问题时的一个用语。就现在笔者看到的文献,较早和比较多使用该概念的是景天魁教授,其背景之一是笔者于2004年发表了《社会政策时代与政府社会政策能力建设》一文,并在文中提出了“我国将迎来社会政策时代”或“中国正在走向社会政策时代”的判断。景天魁教授用“自性”的概念对我国进入社会政策时代提出质疑,并就中国社会政策的发展阶段阐述了自己的观点。

“自性”概念的运用引起了笔者的很大兴趣,因为对这一问题的辨析会深化对我国社会政策时代问题的讨论和认识。根据笔者的阅读,“自性”的概念在几个领域被运用。中国佛教文化对“自性”的使用最早。德国心理学家荣格(Carl Gustav Jung)认为人的精神或者人格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这种人格的组织原则是一个原型,荣格将其称为自性(self,或自我)。我国社会学者在两个方面使用了“自性”的概念。田毅鹏在梳理梁启超研究中国社会特点的文献时认为,梁启超以西方为镜寻找中国的“自性”,这个“自性”就是一个民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的独特性。景天魁在回顾与展望中国的社会政策时,指出我国的社会政策要从“他性”走向“自性”。他在阐述社会政策的分期时指出,划分社会政策成长阶段的根据应该是社会政策的“自性”,他指出社会政策的自性是指其独立性和完整性。

怎样理解社会政策的“自性”呢?本文认为“自性”是一个事物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是事物在一定的、可比较的向度上表现出来的、独特的本质。对于社会政策而言,其最重要的“自性”应该是它所具有的本质性特征,是它不同于其他政策(比如经济政策、政治政策、文化政策)的本质性的东西。那么,社会政策的本质是什么?笔者赞同蒂特马斯等人的看法,认为“社会性”是社会政策的最重要的“自性”。“社会性”是政府及其他机构对困境人士基本生活的关心和帮助,对人的尊重及其社会性生存或生活质量的看重,对人们生活的社会整合或社会进步状态的追求。这与景天魁所说社会政策应该关心人、服务人,它是国家责任,应该覆盖全体社会成员,其价值目的是满足民生的基本需要的说法是一致的。

上一篇:高考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专题的考查
下一篇:没有了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