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济体制改革

基于市场视角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问题分析

在全面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战略指导方针的影响下,一方面,高校渴求通过创新型科技提升核心市场竞争力;另一方面,大量的授权专利被摒弃。为此,高校应当秉承与时俱进的基本理念,采取有针对性的策略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本文深度剖析了制约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的市场因素,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优化策略。

一、深度剖析制约高校科研成果转化的市场因素

(一)从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建设角度分析

市场主体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主要构成要素,而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不仅要具备稳定的主体架构,还要通过各主体的参与协调刺激市场活跃度。

(二)缺失科研成果转化市场主体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主体是在市场上组织开展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享有转化效益所有权并具备成本风险和基本义务的集体或个人。成熟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等级可划分为如下三种。

(1)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本身;(2)科技成果转化的上游市场技术信息交易市场;(3)技术成果交易达成后的技术成果服务市场。上述三类技术信息市场尚未完善,且缺少主体。而高等院校是国内科研成果提供方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科技成果转化承担着一定职责。

(三)高校科研人员参与科研成果转化活动的积极性不足

针对上述三个等级的科技成果转化市场来说,现阶段架构完善且运行成熟的当属成果交易中游市场,但其突出性的问题是技术交易的主体参与度低。归根究底,是由于当下大多数高校基层科研人员将发展目标侧重于职称晋升,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高校教育教学工作者、专业领域科研人员需要发表一定数量的学术论文、完成一定指标的科研项目、获得国家专业机构认证并颁发的科研成果奖励才能享有晋升职务的资格,并且高校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也与专业技术职务直接挂钩。这直接导致科研人员盲目追求学术论文的发表和科研项目鉴定,对科研成果转化漠不关心,参与科研成果转化市场建设的积极性更是微乎其微。据相关社会调查可知,仅有一小部分高校科研人员乐于将科技成果发布到成果转化信息平台上进行共享,而创新科技需求方对登录信息平台进行咨询和查找信息的意识也亟待加强。

二、从科技成果转化市场客体建设角度分析

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客体在专业领域又被称之为科技成果转化对象。基于市场建设的角度,市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是优质的商品和稳定的供求关系,为此,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核心也就是保证科技产品的性价比。科技成果转化市场的科技商品也存在如下两种形式:科研技术信息和科技技术成果。

(一)高校科研信息来源分类

高校科研信息来源主要包括如下几种:

1.基层科研技术人员的个人喜好。当下大多数奋斗在基层科研领域的技术人才所选择的科研方向是出于个人喜好。从某种角度来说,科研方向的选择顺从个人意愿是正确的,但这未必会被主流市场所接受。如果科研人员未进行全面的市场调查研究,而是盲目地查阅参考文献和资料,在此过程中,察觉参考文献与资料不足以满意需求,进而选择习惯的方向开展研究,那么,这种略带被动和屈服的选择必然是错误的。例如,文献资料缺乏独立性和创新性,与技术市场需求不吻合,且文献中资料所提供的参考信息失真也会制约实践活动的开展。

2.部分科研信息来源于科研人员的年度申报项目,并由高校主管部门确定选题范围和具体的研究方向。但部分科研人员申报课题时受到主观意念的唆使,又重新选择个人喜好的研究方向,导致科研成果与主体市场不适应。通常,指定题目的课题可省略诸多麻烦,但科研人员在深度探究具体问题时,与技术需求方缺乏沟通,也使研究成果缺乏有效性。

3.科研单位与技术需求单位的合作多以产学联合项目为主,而此类科研成果的转化效率也相当可观。然而,此类产学科研信息在科研技术信息市场的占比岌岌可危。

(二)科技成果表现形式分类

当下,科研技术成果的表现形式包括如下几方面:(1)数量体系庞大的学术论文。在现行的科研评价体系中,学术论文的发表与基层科研人员的经济效益与职务晋升息息相关,为此,高校教育教学人员将重心倾向于论文发表,缺乏对成果转化的重视,同时这些论文的转化率几乎为零。(2)专项研究报告,具体来说,就是高校教职人员或科研人员所获取的专业研究成果。如果科研人员的项目通过鉴定与评价后就代表结项,由于目的性不纯,导致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长期无人问津,更谈不上交易。

上一篇:全系统规划 推动AI+教育政策落地
下一篇:没有了

Top